語文教案5篇(熱門)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內(nèi)容預覽:
23.游恒山記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游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游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借助資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記 》。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2作者簡介
徐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隸江陰馬鎮(zhèn)南陽岐人。生于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覽群書,鄙棄權貴,摒絕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奧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jīng)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fā)現(xiàn)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xiàn)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游,徐霞客經(jīng)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騰沖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那里曾經(jīng)發(fā)生火山爆發(fā)的遺跡,他在游歷中考察最多的是巖溶現(xiàn)象,在桂林七星巖,他對那里千姿百態(tài)的石鐘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巖溶現(xiàn)象的記錄。后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游記》。這部書是我們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學實踐中,以驚人的毅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樸實的文字,記下行履所至,觀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實踐、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檢查字的讀音
風翳(yì)凈盡無攀躋(jī)勞虬(qiú)松縈(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級廡(wǔ)門
穹(qióng)碑攀躡(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
輒(zhé)斷折若墮(duò)洪濤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盡
俯瞰(kàn)山麓(lù)龍山西亙(gèn)比肩連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 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匯報,組員補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寫出發(fā)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shù)慕?jīng)過,體現(xiàn)了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 合作探究
1、 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jīng)過的地方,并繪制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jīng)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示意圖略
2、 劃出文中標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游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 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并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恒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 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jīng)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jīng)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jīng)過充分表現(xiàn)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5、 小結(jié):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游蹤,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shù)慕?jīng)過,表現(xiàn)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祌。
五、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為復雜,但全文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游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jīng)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shù)钠D難。然后是登頂后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最后寫下山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fā)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shù)慕?jīng)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為詳盡,又以登頂?shù)慕?jīng)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jié),其余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3.觀察細致。
作為一個以勘察地貌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jié)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huán)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jié)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致,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松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xiàn)于筆下,讀后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六、遷移拓展
1、 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
2、 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游記》,寫好讀書筆記。
七、小結(jié)文言詞
1通假字
還通環(huán),轉(zhuǎn),繞。
例句:還過岳殿東。
2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峭:陡峭,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詞用作動詞
室:屋子,這里是改成一間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會仙臺。
像:雕像,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臺中像群仙。
3、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今義:但是,表轉(zhuǎn)折。
例句:但能鉤衣刺領。
于是 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轉(zhuǎn)承。
例句:于是石路縈回。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即飛石窟也。
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加上即,加強語氣。
譯文:就是飛石窟。
2.倒裝句
、儋e語前置
例句: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賓語虎風口之松柏前置。
譯文:比虎風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跔钫Z后置
例句:有一人飄搖于上。 狀語于上后置。
譯文: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
、鄱ㄕZ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語一重后置。
譯文:向北遠看,隔著一重山。
八.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推薦閱讀《徐霞客游記》。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體味作者對書信的喜愛和懷念之情,對人間真情的渴盼。
2、欣賞作者古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小調(diào)查:當你想念親人和朋友時,你最喜歡、最經(jīng)常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請學生舉手選擇)
A、寫信 B、寫信 C、打電話
(二)、請選擇“打電話”的某一兩個學生談談自己選擇的理由。
(三)師:確實,電話的方便、快捷使生活的無數(shù)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它連接了七大洲、四大洋,使諾大的世界變成了觸手可及的地球村。但在古代,人們卻只能靠書信來聯(lián)系。想念駐扎在邊塞的丈夫了,抓來一只大雁,在腳上綁上一封信,雁兒雁兒,你幫我捎封信給我的丈夫;漂泊異鄉(xiāng),想念家鄉(xiāng)親人了,喚來一只小魚,魚兒魚兒,你幫我?guī)口信給家里人。
就在七八十年前,人們也還是主要靠綠衣天使來傳情達意。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的就是一篇關于書信的文章--我國文壇著名的作家柯靈老先生的散文《魚書》?吕舷壬谶@篇文章中表達了對書信的喜愛和懷念。文章內(nèi)容很簡單,所以,今天我們一起從一個更能展示大家的聰明才智和文學功底的方面來學習。剛才同學們都說到最喜歡用打電話的方式,正好我這里有一些關于電話的作用和魅力的小短詩,那同學們讀了《魚書》這篇散文后,能否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和自己的理解,也寫出一些關于書信的小短詩,來表達書信的作用和對書信的喜愛呢?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qū)懗觯乙欢〞䦟懙酶。那下面就請大家先用自己的方式閱讀品味文章,然后試著寫一則關于書信的小短詩。到時侯我們請一些同學上臺來展示他們的作品。
提醒學生注意:
1、可以仿照印發(fā)材料上的小詩的句式,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風格創(chuàng)造。
2、所寫的小詩的內(nèi)容要盡量以文章內(nèi)容為依據(jù),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句字,也可以進行適當改編和創(chuàng)造。
3、閱讀時可以根據(jù)給出的問題畫出相關的詞句,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其它詞句畫上記號、做好旁批。
(四)投影建議思考的問題和建議注意的'字詞
1、為什么柯老先生如此喜愛和懷念書信呢?在他眼中,書信具有怎樣的魅力?
2、建議注意的字詞(加點):
懶散因循 風流云散的故舊 友情的具體表征 取償于精神的密接
推誠相與 交流情愫 雋品 分道揚鑣 惡札
二、讀
學生自主閱讀,感受全文,分析作者對書信的態(tài)度和看法,喜愛、懷念書信的原因,并將相關語句和自己喜歡的詞句畫上記號,做好旁批。教師巡查指點。
三、寫
學生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仿寫關于書信的小短詩。
四、討論交流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所寫的小短詩,推薦出優(yōu)秀作品,準備上臺展示。
五、作品展示
學生上臺展示所寫的小短詩,并解釋詩句意思,說明詩句寫作的課文根據(jù);教師針對學生展示的作品,聯(lián)系課文思想內(nèi)容作簡要評點。
六、總結(jié)
(一)情感內(nèi)容
提問:從以上的展示和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了,書信在作者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傳情達意的載體,那作者到底是想借書信表達一些什么呢?
(二)語言特色
1、教師列舉仿寫短詩中的一些古雅的用詞。
2、提問:這些用詞使整篇文章充滿一種什么味道?這樣用有什么表達效果呢?
明確:作者在流暢的現(xiàn)代漢語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著文言詞匯,不僅使所要表達的意思言簡意賅,而且產(chǎn)生一種文雅、含蓄的修辭效果。這些詞語古樸典雅,典故疊現(xiàn),含義豐富而又意思明白淺顯,一點也不晦澀、深奧,反而增強了表情達意的力度和深度。
七、再次品讀
師生一起品讀第四、五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對人間真情的渴盼和文章古雅的語言。
八、擴展思考和作業(yè)
同學們都知道,魚書雁足正在悄悄遠離我們的生活,那種企盼來信的焦苦,那種接讀來信的喜悅,那種深夜寫信的溫馨,都在悄悄遠離我們的心頭。難道未來的天空將會只有電波的傳遞而消失鴻雁的往來?對此,你怎么看呢?請將它寫成文字,交給老師。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一、了解人們的主觀認識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制定法令、制度必須注重“察今”即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察今》.示例三.。
二、學習古漢語知識,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方面的知識。
三、了解并學習本文運用的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說理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文言議論文,教學重點應是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要求學生要切實掌握論點,并了解作者是怎樣論證論點的,運用了哪些論據(jù),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層次。
2.積累一定的實詞、虛詞,熟悉主要的句式特點,能講會譯,是閱讀分析課文的必備條件,教師應當重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以足夠的時間保證。教師可以根據(jù)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給學生明確具體任務。
教學時數(shù) 兩至三教時
用一教時指導預習,作為起始課,以疏通文句為主。用一至二教時研習新課,以分析課文為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指導預習
本教時完成以下任務:
1.了解有關《呂氏春秋》及其編著者的知識。
2.能講解,會翻譯,疏通文句。
3.初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
4.明確學習本文的目的、要求。
教學步驟
一、簡介《呂氏春秋》和呂不韋
教師可指導學生看“預習提示”和有關注解,要求學生知道《呂氏春秋》是怎樣一部書,知道是呂不韋請人編寫的,可不再補充其他內(nèi)容。
二、疏通文句,指導學生試講、翻譯
指導方法:可以讓學生邊讀邊講,教師給以指導;也可通過練習形式給以指導,教師出示檢測練習題,學生解答,教師講評;也可以由學生自學、質(zhì)疑,教師在答疑過程中再適當擴展內(nèi)容,給以指導,等等。
指導重點:
1.讀準字音
弗(fú)損益 要(yào )于時
一脟(luán)肉 一鑊(huò)之味
一鼎之調(diào)(tiáo) 澭(yōng)水
悖(bèi)亂 殤(sh。睿纾┳
鏌(mò)铘(yé) 驥(jì)驁(ào)
遽(jù)契(qì) 時已徙(xǐ)矣
2.確切理解詞義(包括實詞和虛詞)
對文中一些重要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并掌握書上的注釋,再適當作些補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察今》.示例三.》。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jù)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shù)慕忉。這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敗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jù)、依照;變化。即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游:雖然。
三、自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思考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怎樣論證的?
2.本文講了荊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劍、有人欲引嬰投江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斷出怎樣的結(jié)論?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用這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教師小結(jié)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明確提出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任務,布置預習作業(yè),為下節(jié)課分析課文作準備:按上面三個自學思考題閱讀課文。
第二教時
研習新課
本課時完成以下任務:
1.理清文章層次。
2.把握中心論點,并理解這一觀點的進步意義。
3.會分析主要論證方法。
教學步驟
一、分析中心論點
教師提問:學習議論文要把握中心論點,學習文言議論文也是如此。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教師可作提示:有些議論文的標題可以作為中心論點,這篇文章的題目行不行?有些議論文可以從文中選出恰當?shù)木渥幼鳛橹行恼擖c,這篇文章里有沒有這樣的句子?如果有,選哪一句合適?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jié):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安旖瘛保疵鞑飚斀駥嶋H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當隨著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教師提問: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這一觀點我們應當怎樣評價?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jié):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作者反對的“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fā)的主張,這對于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fā)展,無疑起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為依據(jù),從人出發(fā),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tǒng)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zhì)。在階級社會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為所有“人”服務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二、分析文章的層次
教師提問:閱讀議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xiàn)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4、藝術并非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啟發(fā)學生對藝術創(chuàng)造的認識和體驗。使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將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寫在作業(yè)本上。
3、查找有關的豐子愷的資料。
教學設計:
一、竹圖展示,導入課文。
同學們看過竹子嗎?在晚上看過竹子嗎?在有月光的晚上看過竹子嗎?畫過竹子嗎?在水泥地上畫過竹子嗎?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畫過竹子嗎?沒有的話,現(xiàn)在畫一畫。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nèi)容。
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2、課文題為“竹影”,它是寫景----竹之影呢?還是主要寫人物活動?
3、本文除寫人物活動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現(xiàn)什么樣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fā)自天性的。孩子們的游戲之中蘊藏著他們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
三、語言品味,互動釋疑。
你品味到美了嗎?
課文寫“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為生動?為什么?
此題讓學生注意課文充滿兒童情趣的描寫,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加深認識。
再次瀏覽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為最美的語句,并試著說明理由。
如: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
……
四、合作探究,比較鑒賞。(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
梳理父親講述的中國畫特點及有關畫家的一些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們的學習愿望。
梳理:
(1)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
。2)顏色:中國畫以墨和朱砂為顏料;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為顏色。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基點區(qū)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 藝術解剖學)
。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五、體驗拓展,走進童年。
1、名人與竹:搜集有關畫竹的名家或關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說,竹--每前進一步都要做一個小結(jié);也有人說,竹--外強內(nèi)干。你 認為呢?請你聯(lián)系實際,說說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戲:大家在童年時做過哪些跟竹有關的游戲?請用簡潔的語言的敘說出來。
六、總結(jié)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jié)存儲:通過大家的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本文的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借助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把我們帶入了孩子們的童稚活動中,也讓我們進入了美的世界----------
2、課外延伸:
、傥覀冊谏钪薪(jīng)常做游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huán)……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著一種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fā)現(xiàn)呢? 此題意在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藝術的能力,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趯懸欢瓮甑耐隆R螅焊裼嘘P,語言自然、清新,盡量表現(xiàn)童真、童趣。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語文教案-師說 教學設計示例(二)。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俟胖畬W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谏跷崆。
乎,在。
、畚釓亩鴰熤。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師說 教學設計示例(二)》。
、芪釒煹酪病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诮處煹.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軗駧煹臉藴省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輳膸煹脑瓌t。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
受通“授”。
、诨驇熝,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谖釓亩鴰熤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佟皫煹乐粋饕簿靡印痹诮Y(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凇皫煹馈敝甘裁?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jié)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jié)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jié)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诳偨Y(jié):“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僮髡哂媚男┰捗鞔_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
明確:說明了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07-21
(經(jīng)典)語文教案07-30
(精選)語文教案09-16
(精選)語文教案10-02
語文教案[精選]08-24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語文教案12-16
語文園地教案12-16
語文環(huán)保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