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重讀與建構論文
巴贊認為真正掌握了攝影機的導演是形成自己風格的導演。崔君衍將這一觀點抽象為:“風格即人”,只有通過風格,藝術家才能挖掘自己的全部潛力。風格不是一種應予表現(xiàn)的實體,而是一種允許藝術家進行探索的內心向導,即“內在自我”,但是,它僅僅浮現(xiàn)在真實的運動之中 。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在《安德烈?巴贊在中國:被言說與被削減》中指出巴贊的風格論和本體論一樣重要,應該予以重視?磥,探討風格論不是不可行的,現(xiàn)實主義并不是它唯一的關鍵詞,對風格論的探討并不意味著對本體論的否定,反而會成為對本體論的擴展和充實。
風格即人
在巴贊的理論視野中,風格近乎于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它統(tǒng)領的是電影這門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的特征,且這種特征經由長時段的實踐而達到穩(wěn)定的狀態(tài)并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視聽語言的要素處于不同的位置,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共同建構電影是一門獨立藝術的美學品性。
1948年6月,巴贊在《電影雜志》發(fā)表了《風格即人》一文。他在這篇文章中將導演分析作為影片批評的切入點,以此為例證,論述了電影風格的形成與導演的關系。在他看來,有一類電影,它的風格是概念化的,是導演理念的衍生品,對此類影片的分析恰恰與對導演的分析是重合的!拔以谟懻摗蹲詈蟮募倨凇分耙噘M筆墨介紹羅杰?萊昂哈特其人,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了解其人似乎比了解這部影片更為重要。首先是因為萊昂哈特的基本特點總是體現(xiàn)在他的談話中,而他的作品,無論多么重要,始終只是這些談話的一種副產品!
導演的意志控制了整部影片,因此你無法從其他方面對影片做出評述,因為也許其他方面偏離了導演的中心意圖,而運用導演分析的方法則會事半功倍。一方面,導演處于拍攝某類型影片的主導地位,擁有絕對權威;另一方面,巴贊對導演的中心地位提出質疑:“在電影領域,一個創(chuàng)作者能否一下子就形成自己的風格,能否學藝數(shù)日便可駕馭一切技巧以服從自己的意志和意圖,能否省略長期嚴格的訓練也拍得出既有藝術水準又有商業(yè)價值的作品?”
針對這一問題巴贊深入指出,不能單純地將電影的風格歸結為導演的風格,而應該視具體導演和影片而定;也不能以導演風格即電影風格為出發(fā)點去有意識地使創(chuàng)作者迎合這一觀點,使電影淪為導演概念的附屬品。電影風格的形成是一個歷時性過程,對拍攝過程中技術因素的把握以及如何實現(xiàn)電影價值的探索不是簡單的過程。
【淺談重讀與建構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價值無涉與學術公共領域重讀韋伯論文05-02
淺談知識社會的建構主義教育論文05-02
淺談生態(tài)視野下虛擬學習社區(qū)建構論文05-02
重讀戊戌變法 論文05-01
建構的視野論文04-30
淺談物理模型的建構及運用04-30
翻譯學的建構論文11-01
軟件測試課程的建構論文07-17
軟件測試課程的建構的論文04-27
公共藝術形態(tài)建構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