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后感之信息烏托邦(INFOTOPIA)
感覺像是厚重版的《謠言》。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覺得書之于我的意義就是學習新知,展現(xiàn)新世界,新觀念。它辦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就常識來說,一般認為群體較之于個人所做的決定或得出的答案相對更優(yōu)異,而協(xié)商更能將多人智慧這種優(yōu)勢發(fā)揮。但在實驗和跟蹤調查中協(xié)商有時僅僅只是放大錯誤。
獨立的個體擁有的經(jīng)常是不完整的相對矛盾的信息。通過群體力量,信息得以流通,最終達到共享,即一個人擁有群體所整合的知識。在一些情況下,群體協(xié)商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假設群體內部,各自擁有各個方面的信息,即總有一個人知道正確答案。那么成員便會聽從該人——不論對個人或群體而言,自信都與正確性有關。
真正的協(xié)商和推理可以糾正個體的錯誤,而不是灌輸他們集中于最準確的群體成員的判斷。由此,協(xié)商失敗有兩個根源:信息的影響和社會壓力。如果成員彼此傾聽,他們可能會順從領導者,或者明顯一致意見,因而緘默不語。作為群體性動物的人類,異者很容易因為不同而被群體排斥,從而面對社會制裁。而信息影響和社會壓力對于低社會地位的成員都可能格外強大。群體強調所有人會大多數(shù)人持有的信息,而犧牲一人或少數(shù)人持有的信息,死角就是后果之一。觀點相近的人聚到一起,他們通常放大他們的偏見,散播錯誤。
當今,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遍布于我們的生活,在信息超負荷的時代里,我們很容易退回自己的偏見里。博客等等的網(wǎng)絡工具讓人們更容易選擇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人或團體并加以關注。因此,當你看到與你相似的觀點時,便在潛意識中加強,于是更加堅信在自己的正確。就如同在自身之外建立繭房,隔絕異議,而相似觀點或者稱之為偏見則在繭房內如同回聲般來回,不斷放大,最終形成更加偏激的觀點。
文中提出建立訂立價格機制,可預測市場,維基,開放資源軟件等。修正老的信息聚合方法,使得擁有信息的人披露信息~~
【讀后感之信息烏托邦(INFOTOPIA)】相關文章:
烏托邦讀后感04-29
烏托邦的讀后感(通用12篇)01-12
知之好之樂之03-02
信息技術課中的學情分析之淺見心得范文(精選12篇)09-25
柳之韻,柳之美作文08-08